“啪!”随着一声清脆的耳光配资门户导航,蒋介石的手掌重重地打在了陈布雷的脸上。
1948年11月的某个夜晚,在南京总统府内,蒋介石突然失控,对陈布雷展开了肆意的暴怒。曾经,他视陈布雷为得力的顾问,并一度把他捧在手心里。然而今天,蒋介石不仅亲手扇了陈布雷一巴掌,还痛斥他为“书生误国”和“教子无方”,言辞中充满了愤怒和指责。
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,陈布雷心如刀割,愤懑之情难以言表。几天后,他在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选择服下安眠药自尽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其实,早在一年多之前,陈布雷就已预感到自己可能面临这样的局面。1947年3月初,他在深夜悄悄前往拜访即将离开南京的周恩来,两人长谈了近三个小时。
展开剩余85%分别时,周恩来温和地握住他的手,坚定地说:“你的事我会处理的,你安心。”
陈布雷心中的不安稍微得到安慰,心里才渐渐有了些许平静。
返回的路上,陈布雷的副官感到困惑不解,毕竟国共谈判已破裂,而双方势同水火。然而,陈布雷只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今天来,纯粹是为我个人之事,并非为了公事。”
那么,1947年3月时,陈布雷到底找周恩来商量了什么私事?为何蒋介石会突然对他大发雷霆,甚至指责他“教子无方”?
“蒋总司令很欣赏你!”
1926年,陈布雷在上海参加一场宴会,席间,时任黄埔军校秘书长的邵力子找到他,递给他一封信,并传达了一句令陈布雷惊讶的话。
“蒋总司令很欣赏你。”
陈布雷拆开信封,看到里面竟是一张蒋介石身着戎装的照片,照片上蒋介石亲笔签名:“赠陈布雷先生,弟蒋中正。”
当时,蒋介石正在筹划北伐,邵力子此行的目的是为蒋介石物色人才,而陈布雷恰巧是蒋介石意欲拉拢的对象。
陈布雷,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(即浙江大学前身),随后投身新闻界,先后在《天铎报》和《商报》工作。由于他精湛的笔力和深邃的思想,很快在文坛崭露头角。
1924年,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,急需一位能将英文演讲稿《对外宣言》翻译成中文。陈布雷顶替了合适人选,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。
他的这次“翻译行动”成了他成名的起点,之后,他以《商报》为平台,持续批判北洋政府的腐败与黑暗,甚至影响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。
随之而来的,是蒋介石对陈布雷的“赏识”,两人逐渐建立了关系。陈布雷加入国民党后,不仅成为蒋介石的文稿撰写者,还参与了蒋介石政治运作中的多个关键环节。
尤其是1928年,他为蒋介石撰写的《祭告孙总理》使得蒋介石成为了孙中山合法继承人的“符号”。他逐渐被蒋介石视为心腹,帮助其出谋划策。
然而,陈布雷虽有才华,但心中始终对政治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。他始终坚持不让自己的子女从政,并把这点作为家庭的原则。尽管如此,他的几位子女还是选择了另辟蹊径,加入了共产党。
陈布雷与子女的关系
陈布雷的第一任妻子杨品仙在1919年因产后并发症去世,留下陈布雷与五个孩子。之后,陈布雷与王允默再婚,生育了三位子女。
陈布雷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复杂,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是他的女儿陈琏。她在年幼时曾因父亲的误解遭到冷落,但长大后,她逐渐走上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。1937年,她在重庆与父亲团聚,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地下党员。
她与丈夫袁永熙在解放区积极参与革命事业,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。
其他陈布雷的子女中,陈琇、陈过、陈砾也先后加入了共产党,投身于地下斗争。
陈布雷的心路历程
抗日胜利后,国民政府与我党开始进行和平谈判。虽然陈布雷从内心希望通过谈判实现和平,但蒋介石一心想打消灭共产党,导致两党关系渐行渐远。
陈布雷既是蒋介石的幕僚,又是与周恩来接触过的“内外夹击”的人物。他在南京参与国共谈判的过程中,心情日渐沉重。经过几轮谈判的失败,他深感失望,并开始私下寻求一些个人安置。
在1947年,陈布雷特意找到周恩来,托付自己加入地下党子的事情。那时,陈布雷已经深知自己无法逆转历史的潮流,亦不愿再继续为蒋介石效力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希望在最后时刻,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些安排,以便他们能在未来的政治风云中得到庇护。
悲剧的结局
然而,蒋介石的冷漠和不断的战争进程令陈布雷彻底心灰意冷。在1948年11月,三大战役将国民党逼入绝境,蒋介石对于战场上的败势充满愤怒,完全忽视了陈布雷的忠告。
陈布雷再一次向蒋介石建议停战和谈,结果被蒋介石愤怒地打了耳光,彻底触及了陈布雷的底线。伤心、羞愧、绝望的陈布雷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1948年11月13日,他在家中自杀。
陈布雷去世后,蒋介石深感痛惜,他亲自为陈布雷写下悼文,称其为“当代完人”。
陈布雷的子女们都因其父亲的托付,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尤其是陈琏和她的丈夫袁永熙,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陈琏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部部长。
陈布雷的一生,注定是矛盾重重的。他怀着对祖国的深情,坚定地捧起了笔杆,但却在政治的漩涡中逐渐迷失。他为蒋介石鞍前马后,最终却不得不面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,选择结束了这段复杂而辛酸的生命旅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